行業聚焦
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時間:2023-05-17
20 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人口劇增、土地沙化、溫室效應、淡水資源日漸枯竭等人類生存危機的背景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開始萌生。自20 世紀80 年代以來,如何降低建筑業能耗,為人類提供能耗低、安全、健康、經濟性和功能性相協調的建筑物和構筑物的研究已成為了國際關注的重要議題。歐美、日本等發達國家紛紛提出了綠色建筑、可持續建筑、生態建筑等概念,尋求可以降低環境負荷且有利于使用者健康、安全的建筑,并相繼開發了適應各自國情的綠色建筑評估體系。
從20 世紀90 年代起,綠色建筑概念引入了中國,為了推進綠色建筑的發展,相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一系列相關的政策和規范性文件,2006 年6 月1 日,《綠色建筑評價標準》( GB /T 50378-2006 ) ( 以下簡稱為《標準》) 開始實施,該標準是為貫徹落實完善資源節約標準要求、總結近年來我國在綠色建筑方面的實踐經驗和研究成果、借鑒國際先進經驗而制定的第一部綠色建筑綜合評價標準。自《標準》出臺后,在政府的推動和社會各界的參與下,通過認證的綠色建筑數量逐年遞增。
我國《綠色建筑評價標準》給出的綠色建筑定義是指在全壽命周期內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高效的使用空間、最大限度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質量建筑。其中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綠色建筑強調建筑空間和時間上的全面性;二是,綠色建筑追求適宜健康、低耗高效、環保和諧三大目標。
經過近十幾年的艱辛探索,我們從規劃設計-建筑材料及構件制造生產-建筑建造-建筑物維護運營更新-壽命終止的拆除-建筑廢棄物的科學處置循環再利用等六大方面著手,從國情出發、立足現實,以降低能耗為核心,以科技創新為動力,走精細化、信息化、智能化之路,政府引導推動、企業為主積極參與,“政產學研用金”緊密協作,全面推動我國綠色建筑發展。目前我國已全面實現新建建筑節能減碳,綠色建筑迅速發展成效顯著。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最新數據顯示,我國新建綠色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已經超過90%,全國新建綠色建筑面積已由2012年的400萬平方米增長至2021年的20億平方米。最新發布的《城鄉建設領域碳達峰實施方案》明確,持續開展綠色建筑創建行動,到2025年,城鎮新建建筑全面執行綠色建筑標準。
為了應對世界氣候變化,人類生活與發展所面臨的嚴重挑戰,貫徹綠色發展理念,促進我國產業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人與自然的和諧共處,建立世界命運共同體。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75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會上提出:中國將提高國家自主貢獻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在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即所謂“雙碳目標”和“3060目標”)。
城鄉建設領域是經濟社會活動中碳排放大戶,隨著城鎮化過程推進和人民生活不斷改善,城鄉建筑領域碳排放在全社會碳排放總量中的占比還將會呈現上漲的趨勢。國際能源研究中心報告顯示,從全球來看,建筑行業貢獻了碳排放總量約40%;中國建筑節能協會能耗專委會發布的《中國建筑能耗研究報告(2020)》顯示,2018年全國建筑全過程碳排放總量占全國碳排放比重達到51.3%。因此,建筑領域減碳-零碳-負碳工作已成為我國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的關鍵所在。
實現建筑領域節能減碳,我們必須堅持全過程、全覆蓋、全方位的概念。
2.1建筑領域全過程的節能減碳。
實現建筑領域全過程節能減碳,必須要逐步實現綠色規劃、綠色設計、綠色建材、綠色建造、綠色運營、綠色拆除、綠色廢棄物處置循環再利用。
綠色規劃 做好城鎮建設發展規劃,是實現城鄉建設領域綠色發展的基礎。在城鄉區域發展規劃中,應始終貫徹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理念。要優化城市功能結構布局,建設城鄉生態、景觀和通風廊道,發展地下管道通廊,做好城市綠色交通規劃,合理確定城鎮建筑面積和發展空間。做到城鎮各相關規劃統一到城鎮總體發展規劃之中(即所謂“多規合一”)。在城鎮總體規劃中要將建設“無廢城鎮”、“低碳城鎮”、“海綿城鎮”、“生態園林城鎮”的理念體現在總體規劃之中。
要提高執行經立法機構批準的城鎮發展總體規劃的嚴肅性、權威性。要一張藍圖干到底。確實需要修改的,也要經過立法機構按必要的程序,審議批準后,再行修改。
綠色設計 實現綠色設計是實現綠色建筑的關鍵。在建筑物、構筑物設計工作中要體現綠色建筑的最大限度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念。要積極推廣BIM技術在設計工作中的應用,并努力開發智能設計軟件,提高設計工作的效率,減少設計成品的誤差率。
要積極采用綠色建材產品和部件。重點在圍護結構墻體的內外保溫隔熱防火材料的選用、屋頂的結構形式和防雨防水材料、對外隔斷用的門窗幕墻的隔熱隔音抗風壓系統的采用、新型新風系統的設計、低能耗的電氣設備(采光、通風、調溫、制冷、電梯、通訊)、新型低損耗的各類管材(水、電、燃氣、空氣)、提倡采用節水清潔智能的衛生潔具的使用等。
要盡可能地利用太陽管采光、建筑物自然通風、加大對雨水的收集裝置的利用。積極開展將太陽能發電裝置和太陽能熱能采集裝置作為建筑物的組成部件,與建筑物一同設計、一同施工安裝、一同投入使用運行。
綠色建材 綠色建材的研發與廣泛應用是發展綠色建筑的必備條件。近年來,我國大力促進綠色建材的研發生產與應用,明確了綠色建材的定義為,是指在全生命周期內減少對自然資源消耗和生態環境影響,具有“節能、減排、安全、便利和可循環”特征的建材產品。開展“促進綠色建材發展的十大行動”,制定了“綠色建材評價認證標準”。目前,全國已有約4000個產品獲得綠色建材評價認證證書,逐步實現規模化應用。
綠色建造 發展綠色建造是發展綠色建筑的重要手段。建筑業歷來被視為勞動密集型產業。現場施工中,手工勞動力消耗大、誤差多,建筑材料浪費多,施工產生的建筑垃圾多,生產效率較低。我們要積極促進產業轉型,就必須大力發展裝配式建造方式(即工廠蓋房子)和逐步發展3D打印技術在建筑領域的應用。
這些新型建筑建造方式具有,能耗低、耗材少、施工誤差小、勞動力強度下降、總體建造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的效果。
裝配式建筑建造方式,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特別是鋼結構裝配式發展較快。但目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裝配式建筑在建筑物的占比還不高。我國各個地區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國內裝配式建筑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造價成本問題仍然是困擾產業發展的核心。部分關鍵技術仍需進一步攻關解決。因此,我國綠色建造及建筑工業化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這些新型建筑建造方式具有,能耗低、耗材少、施工誤差小、勞動力強度下降、總體建造效率和質量大幅度提高的效果。
裝配式建筑建造方式,在我國已經取得了一定的進展,特別是鋼結構裝配式發展較快。但目前鋼筋混凝土結構的裝配式建筑在建筑物的占比還不高。我國各個地區發展裝配式建筑的水平也有很大差距。目前國內裝配式建筑仍然處于初級階段,造價成本問題仍然是困擾產業發展的核心。部分關鍵技術仍需進一步攻關解決。因此,我國綠色建造及建筑工業化尚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綠色運營 一個建筑的運行性能和使用壽命,除了上述的幾個重要方面外,如何按照綠色低碳的理念把建筑物運營好,更是如何發揮綠色建筑特點和優勢的關鍵。面對同一個建筑物,運行團隊和使用者的管理和運營水平決定著這個建筑物性能的優劣和壽命的長短。
在日常建筑物運營中,應廣泛推廣生活垃圾分揀分類、新風系統的智能化控制技術的采用,夏季與冬季,制冷與供熱溫度合理控制,日常雨水與空調冷凝水的收集與應用、用能合同管理等有效措施。
精心管理、精心維護、精心運行,處處體現綠色低碳理念是保證發揮綠色建筑性能必要保障。
綠色拆除 由于建筑物到達使用壽命或因城市發展及其他各種原因,建筑物被拆除問題是客觀存在的,特別是在我國快速城鎮化的過程中,建筑物被拆除更是多發。
對于建筑物的拆除環節,我們過去重視不夠,往往造成對資源的浪費和環境的污染。我們要在建筑物拆除前做好從源頭對各種有價值的材料進行先行拆卸,作為回收物資加以利用。對拆除后的建筑廢棄物,進行分類分揀,提倡就地消化應用,或為下一步合理回收利用創造有力條件。
建筑廢棄物循環再利用 過去我們對如何科學合理利用建筑廢棄物,重視不夠,多以填埋處置為主。這樣即浪費了寶貴的可利用的物資資源,又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還造成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埋下了發生災害的隱患。我們應當積極開發利廢新材料。在建筑行業最基礎材料水泥及混凝土產品,以及其他建筑材料中,應大力推廣利用建筑廢棄物、礦山開采廢棄物,開發再生骨料和其他建材基礎原材料,以替代開采天然礦產資源。這樣即節約了資源,也會降低碳的排放強度,改善了生態環境,促進了循環經濟發展,對“無廢城市”和“無廢社會”的建設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2.2 建筑領域全覆蓋的節能減碳
建筑領域的節能減碳,我們不但要重視新建建筑的綠色低碳發展,更應當對既有建筑進行有計劃、有目標的進行節能減碳改造。我國城鎮現有建筑總面積大約有500億平方米。每年新建建筑大約16億至20億平方米,而過去的建筑大多是高耗能建筑,如果達到同樣的室內舒適度,單位建筑面積能耗約是同等條件發達國家的2至3倍。因此,許多城市都把老舊小區的節能改造,列為政府年度重要為市民辦實事的重要內容。加之,對“城中村”、“棚戶區”的拆遷改造任務,因此對既有建筑進行節能改造,任務繁重、節能減碳潛力巨大。在綠色建筑發展中,我們不能只關注城鎮,也應關注廣大鄉村建筑的綠色低碳發展,在鄉村振興工作中,把鄉村建筑綠色低碳發展提到重要的位置。在農村住宅建設和環境改善中,體現節約能源、減少排放、健康宜居、環境優美、留住鄉愁、格局特色的美麗鄉村。
2.3 建筑領域全方位的節能減碳
建筑領域的節能減碳,不僅僅關注建筑物本身所具有的節能減碳的性能,還要著力關注優化建筑用能結構的改善。根據《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到2025年,城鎮建筑可再生能源替代率達到8%,新建公共機構、新建廠房屋頂光伏覆蓋率力爭達到50%。為此我們應當要努力提高建筑應用可再生能源(太陽能、風能、地源熱泵、生物質能、空氣源熱泵等)利用比例,發展光電建筑在新建建筑和既有建筑改造中的比例。
積極研發可發電的建筑材料(如碲化鎘發電玻璃等),用以建造光電建筑。可發電的建筑材料首先承擔的是建筑功能,其次才是發電功能。光電建筑與“光伏+建筑”(BIPV)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目前發展綠色建筑的目標和任務已經明確,關鍵在于我們要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抓緊各項工作的落實到位。為此,針對目前存在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以下建議,供有關方面參考。
3.1 提高認識 重在落實。
思想認識是指導我們行動的指南。在“雙碳目標”下發展綠色建筑,仍然需要我們提高認識,在上述全周期、全覆蓋、全方位的發展綠色建筑的工作中,認真落實綠色低碳可循環發展理念。在落實行動中,補短板、強弱項、完整準確全面貫徹綠色發展理念。而現實中我們往往看到一些建筑,特別是公共建筑片面追求“奇特、怪異”,而對建筑物建造過程與運營所需的實物資源消耗、能耗、土地使用率、對人們通常的美學認識于不顧,嚴重違背了綠色建筑的內涵。
再則,我們城鎮發展規劃的制定、缺乏科學論證、規劃的科學性、權威性不夠,往往以領導人的變動而廢止或修改。使由法律程序通過的發展規劃,法律地位收到嚴重挑戰。雖然這些只是一些個案,也應引起我們的高度警覺與必要的糾正。
3.2 處理好技術性與經濟性的關系。
在發展綠色建筑的實踐中,我們往往碰到關于綠色建筑在建造與運行中技術性與經濟性的矛盾。在選用綠色建材、使用節能裝備、運用綠色建造、發展建筑廢棄物循環利用中,都會碰到一次性投資增加的問題。這也是阻礙發展綠色建筑當前一個突出的問題。
解決這個問題,既要算清一次性投資與長期運行費用的比較,向開發商和用戶說明情況,又要從經濟效益與環境效益、社會效益綜合判斷。解決這一問題政府應在有關財稅政策上,大力發展綠色金融,對于建造綠色建筑給與有力支持和資金補貼,促進綠色建筑發展。使政府的行政法制手段與經濟政策辦法相結合,有獎有罰,有章可循!
3.3 用市場手段促進綠色建筑發展。
為了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賦予碳排放權以金融屬性,已經成為國際上通用的減碳的重要手段。我國目前全國碳市場制度體系初步構建,形成了“配額分配-數據管理-交易監管-執法檢查-支撐平臺”管理構架。我國自2021年7月16日,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上線以來,目前僅在電力系統火電行業執行。一年來,碳排放配置累計成交量為1.94億噸,累計成交額達84.9億元。從實際效果看,我國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抵消機制已發揮作用,部分控排企業利用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進行了配額抵消。增強了企業“排碳有成本、減碳有效益”的低碳發展意識,有效地推動火電企業布局調整和結構優化,推動存量煤電企業的節能改造,供熱改造、降低碳排放強度。
我國碳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我們應當積極積累經驗,加速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擴大行業的覆蓋范圍如:建材、冶金、化工、建筑業等運用,成熟一個擴展一個。搭建實用有效的碳交易權交易平臺,豐富交易品種和交易方式,建立健全能夠體現碳匯價值的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積極運用市場化手段促進“雙碳目標”的實現!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推進綠色建筑高質量發展,是實現“雙碳目標”的重大舉措,是促進我國經濟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面,是人民獲得幸福感、安全感的重要體現。我們將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精神,針對發展綠色建筑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在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的各個環節,以綠色低碳可持續的發展理念改革創新,奮力推進綠色建筑的高質量發展,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做出建筑業的新貢獻! (自 利廢傳媒)
作者:蔣明麟,曾任國家建材局副局長、國務院參事室副主任。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第九、十屆全國人大代表。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全國政協民族與宗教委員會副主任。享受政府特殊津貼。